中金研報:“TPES+全生物降解”雙主業打開成長空間 長鴻高科卡位可降解黃金賽道
2月26日,中金研報首次覆蓋長鴻高科(605008.SH),報告指出長鴻高科作為熱塑性彈性體領先企業,迎合行業發展趨勢,先發布局可降解塑料,公司TPES和全生物降解雙輪驅動將實現長遠可持續發展。
中金公司預計長鴻高科于2020-2022年EPS分別為0.66元、1.21元、1.52元,CAGR為52%。當前股價對應 2021/2022年25/20倍P/E,參考行業可比上市公司,首次覆蓋給予目標價36元,19%上漲空間,對應2021年30倍P/E,給予“跑贏行業”評級。
優勢突出 有望成為熱塑性彈性體龍頭企業
長鴻高科作為熱塑性彈性體領先企業,自成立以來,一直專注于苯乙烯類熱塑性彈性體(TPES)業務。目前,公司現有2條4萬噸SBS產線和1條7.5萬噸SBS/2萬噸SEBS的可切換柔性產線,產能利用率處于較高水平。為配套下游市場的需求擴容,2020年公司合計投資7.5億元建設2萬噸/年SEPS技改項目和25萬噸/年溶液丁苯橡膠擴能改造項目二期。報告指出,隨著項目的正式投放和達產,公司未來發展將再上新臺階。
較傳統橡膠而言,TPES生產過程無需硫化,耗能少、加工效率高,且性能優越,是典型的技術進步的產物和消費升級受益的行業。借助較高的基礎技術水平和生產工藝等突出優勢,長鴻高科在 TPES 的生產中,利用自行設計的工藝流程和設備參數,將關鍵核心設備委托給專業的機械制造企業生產同時逐級優化利用能效,從而達到產率高、能耗低的效果。此外,通過柔性化生產技術,公司產線可在同類產品不同系列以及不同產品之間零損耗切換,根據市場靈活調整生產,使得產能利用和盈利最大化。
分析師認為,TPES全球需求總量有望從2020年的約280萬噸增長至2025年的357萬噸。根據產品結構,研報預計SEBS在醫療、塑膠跑道等領域應用拓展將使得其需求增速達到10%左右。按照市場劃分,分析師認為國內各終端整體增速高于海外,增速分別為8%和2%,市場需求十分廣闊。
由于TPES市場寡頭競爭格局的不斷擴大,馬太效應逐步強化。長鴻高科經過多年的研發投入和技術積累,已具備較為突出的技術研發優勢,隨著公司未來TPES產能的持續擴張,市場份額將得到顯著提升,公司未來有望成為熱塑性彈性體龍頭企業。
迎合行業發展趨勢 先發布局可降解塑料
2020年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公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標志著中國正式加入“禁塑”行列,步入可降解時代,中金公司測算,至2022年末中國可降解塑料需求將提升至70.8萬噸,至2025年進一步達到178.0萬噸(CAGR為85%),發展潛力巨大。
憑借豐富的行業經驗及精準的布局,長鴻高科倚借集團已有規模優勢及技術優勢,迅速切入可降解賽道。公司擬建年產60萬噸全生物降解熱塑性塑料產業園PBAT/PBS/PBT靈活柔性生產項目,項目分兩期進行,每期30萬噸/年,總建設周期5年。其中首條10萬噸/年線預計于2021年三季度投產,屆時公司將成為首批布局可降解企業之一。同時,PBAT項目作為公司第二大主線,將與已有的TPES項目相輔相成,形成雙輪驅動的主營格局,共同提升公司的綜合競爭力。
研報指出,2021年可降解塑料或將迎來爆發元年,目前高單價之下先投產先盈利,長鴻高科作為行業先行者將充分享受先發優勢。2022年后,隨著PBAT技術壁壘越來越低,長鴻高科有望以其優越的成本控制及大化工能力逐漸勝出,在可降解紅海中奪得一席之地。
綜合來看,中金認為長鴻高科優勢突出,相較于國有企業,公司機制靈活、市場化競爭能力突出;相較于其他民營企業,公司有望借助上市公司平臺快速做大做強。隨著公司雙主業的順利推進,未來將迎來公司收入和業績的快速增長期。